紫檀木又被称作“帝王之木”。紫檀木呈深紫色,颜色沉静,有光泽。其木质应力小且密度大,不易发生变形开裂。同时由于紫檀木的木质纤维极细且硬度极高,为所有木材之首,因此非常易于精细雕刻,在明清家具和陈设器具的制作过程中,任何精致繁复的艺术表达都可以在紫檀木上得以完美实现。正因为紫檀木有诸多优秀特性,所以历来是皇室贵族家具陈设的专用木材,加上紫檀木生长速度缓慢,至少要800年以上才能成材,因此价格非常昂贵,居各种木材之首。
尤其在明清两朝,紫檀木在民间的使用甚至数度受到明令限制,违规使用则属僭越行为,会受到严厉的处罚。据《崇祯长编》记载,明崇祯帝于崇祯十六年癸未十月谕礼部:“迩来兵革频仍,灾祲叠见,内外大小臣工士庶等,全无省惕,奢侈相高,僭越王章,暴殄天物,朕甚恶之!……器具不许用螺紫檀花梨等物,及铸造金银杯盘。在外抚按提学官大张榜示,严加禁约,违者参处。”而清朝的乾隆皇帝也曾因为造办处官员没有领会其意图,在制作具物小样时擅自使用了珍贵的紫檀木而大发雷霆。可见在明清两朝,即使贵为天子、富有四海,对紫檀木的使用也非常珍惜和重视。这一方面体现了皇权至上的封建社会森严的等级制度,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紫檀木原料的稀缺和珍贵。
紫檀木进入中国的历史并不十分久远,较早可追溯至明朝初年郑和下西洋时期。明代永乐、宣德年间,三宝太监郑和前后历时28年,先后七次下西洋远航。当年郑和船队浩浩荡荡地扬帆万里,开辟了中国古代的海上国际航线,加强了中外文明的相互交流并开拓了明朝的海外贸易。但在船队返航时出现了一个问题,满载而来的宝船原本装满了中国货物,但在经过馈赠及贸易之后,船舱现在已是空空如也。作为远程航海来说,船身过轻、吃水过浅非常不利于航行安全,遇上较大的风浪时甚至有倾覆的危险。因此,各种东南亚特产的高密度沉重硬木被作为“压舱物”装入了郑和宝船,并且较终辗转来到中国。这其中就包括红木之王——紫檀。但这些珍贵的紫檀木并非马上就获得了中国人的认同,可以说紫檀木虽然进入了中国,但却并未真正意义上得以流行,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里,珍贵的紫檀木竟然无人问津、倍受冷遇。关于紫檀木在明代早期并未得到广泛普及的原因,历来学界有几种不同的观点。一、工具说一种观点认为,紫檀木较初受到冷遇的原因,并非是中国工匠有眼不识金镶玉,而是因为在中国传统家具制作领域,虽然斧、锯、锛、凿等木工工具早已普及,但是唯独木工工具“刨”的出现时间相对较晚。而“刨”在家具制作中主要用于木料表面的修刨平整,古代家俱制作中不算较硬的榆木、榉木离开了“刨”尚且难以加工,更何况密度、硬度极高的紫檀木呢。
正因为“刨”出现的时间偏晚,所以在此之前的中国古代家具一般均会上漆,目的就是籍以遮挡和掩盖家俱表面不够平整之处,起到美化装饰的作用。事实上木工工具“刨”的出现时间,大约是在明代中晚期。随着刨的出现,各种之前难以实现的家具制作理念得以轻松达成,同时此前让制作工匠颇为头疼的硬木之王紫檀,也因加工技术的进步,得以破茧成蝶、大放异彩。
二、审美说。另一种观点认为,虽然明代中晚期红木家具得以流行,但较之中国本土木料海南黄花梨来说,紫檀木的使用远不及海黄普及。究其原因是因为有明一朝的朱氏皇族,认为自己在阴阳五行中属土德、居中央,因此崇尚黄色,而海南黄花梨恰恰契合了统治阶级这一特殊的审美需求,因此得以在明代中晚期广泛流行。
而紫檀木在切开之初呈现深红色,经抛光打磨后氧化至紫红色,随着使用时间的持续,其颜色会因充分氧化而愈加变深,直至会呈现出紫黑色的表面颜色。因为其颜色不尽符合明代宫廷的审美要求,因此在明代中晚期,尽管紫檀木家具也开始了制作和使用,但始终未能成为宫廷家具的主流。但是从清朝开始,紫檀木却历史性地超越了海南黄花梨,成为清代宫廷家具及陈设器制作材料的不二之选。这一方面由于清朝满洲八旗发源于北方,按照五行学说的原理,属水,宜黑色,所以清代家具大部分以深色为主。
同时,这里还有一个时代科技进步而导致审美观念演变的原因。虽然明清两朝帝王均居住于北京紫禁城内,但明朝时因受社会生产力水平制约,玻璃尚属极奢侈之物,根本不能推广使用于室内装潢。因此明朝的皇宫大内之中,依然使用窗纸糊窗,室内的采光条件并不十分理想。在这种阴暗的居住环境中,如果再使用深色系的紫檀木家具,会给人造成一种更为压抑逼仄的视觉效果,而海南黄花梨家具颜色相对较浅,所以视觉观感上更为舒适得体。到了清朝因为玻璃的使用逐渐开始普及,至康熙晚期,西方平板玻璃制造技术被引进中国。到了乾隆中期,广州已经专门设有生产玻璃的工厂,清宫大内也完全用玻璃取代了窗纸。随着居住环境采光较果的显著提高,更富有高贵深沉色调的紫檀木家具得以大放异彩。
三、原料说。还有一种观点认为,之所以明朝宫廷陈设以海南黄花梨居多,是因为海南黄花梨产自中国本土的海南岛,而紫檀木却来自异域外国的万里之外,因此从原料成本上讲,海黄无疑具有巨大优势。事实上自明初郑和下西洋带回一批紫檀木之外,另一次大量进口紫檀木则发生在明晚期的万历年间,这一时期明朝曾开放海禁允许通商,但不久之后的明末又关闭了口岸。因此细数明朝的紫檀木原料,除了民间小规模的走私之外,只有上述两个历史时期存在紫檀木的进口,因此,原料的稀缺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紫檀木的普及。到了清朝乾隆年间,清宫紫檀木的使用则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,今天我们看到北京故宫里的紫檀木家具和器物,绝大多数都制作于乾隆年间。清宫紫檀木之后在同治皇帝大婚时又用掉了一批,慈禧太后六十大寿又用掉了一批,随着紫檀木库存的不断减少,至清末民国时期,紫禁城内的库存紫檀木料完全告罄。以上就是紫檀木在中国古代的发展历史。
紫檀木因其优秀的原料特点与珍贵的资源特征,历来为皇室贵族所珍视。紫檀木不仅在中国倍受推崇,在外国一样弥足珍贵,十八世纪法国皇家路易十八所使用的家具,其材质也是选用上等紫檀木制造的。常言说“十檀九空”,目前市面上较大的紫檀木直径仅为二十公分左右,加上紫檀生长极其缓慢,一棵成材的紫檀要生长几百甚至上千年,因出材率极低资源奇缺,因此又有“寸檀寸金”之说。
联系我时,请说是在夜赶集分类网看到的,谢谢!
本文链接:https://bozhou.yeganji.com/information.php?id=96416